■《新时代面对面》⑨ 凝心聚气铸国魂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来源:beat365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8-03-01
侠肝义胆的铮铮铁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大气恢宏的精湛制作、自信满怀的爱国情感……人们从2017年夏天燃爆银幕的《战狼2》中,感受到了“现象级”国产大片刷新票房纪录的成功秘诀。近年来,类似的优质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繁荣兴盛的生动景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中,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
一 坚定文化自信
2000多年前,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成就了一段传播思想文化的千古佳话。往事越千年。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在146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数量达到500多所,学员超过230万人,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了一张彰显文化自信的闪亮名片。
文化自信,简而言之,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持久性、广泛性的关键作用。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就在于它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艰难困苦的磨砺、辉煌实践的孕育,是最有韧性、最具内涵、最富力量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有理由、最有底气充满自信。
自信从历史中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涌现了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一大批思想巨擘,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遗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生机勃勃,在人类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自信从奋斗中来。“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散发出无穷魅力,就在于它源自用鲜血和汗水熔铸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长期艰苦奋斗中不断升华的文化精华。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塞罕坝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自信从实践中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这个预言正在变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道路不断拓展,中国理论不断丰富,中国制度不断完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支撑。
文以载道,文以聚力。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响亮号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征途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
问答
问:什么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 牢牢掌握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
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发挥意识形态的作用。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思想舆论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凝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人们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有网友这样感叹:“大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
意识形态领域看似平静,背后却暗流涌动。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特别是随着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的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意识形态领域的纷争和较量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手段,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把牢“定盘星”。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定不移高举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坚持不懈地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形成步调一致向前进的强大力量。
握稳“方向盘”。导向是风向标,是意识形态的关键所在。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特别是在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度变革的形势下,要将把好导向的要求,贯通线上线下全领域,体现在理论武装、新闻出版、文艺创作和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工作之中。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创造力决定掌控力。把好导向,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以媒体融合为重点,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和公信力的旗舰媒体。
种好“责任田”。这几年,意识形态领域之所以呈现出好的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的责任担当,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大是大非、政治原则问题上,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当“战士”不当“绅士”,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解读
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
蔡勇春: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政治工作,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微言
◆繁荣兴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不忘本来、继承传统,抛弃过去、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精神命脉。
◆思想的田野,如果科学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心灵的空间,如果阳光雨露不去播洒,就会阴暗笼罩。
◆意识形态斗争看似没有硝烟,但同样你死我活,必须敢于亮剑、勇于斗争,才能赢得主动、赢得胜利。
◆价值观的影响犹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涵化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落脚在人的一言一行。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文化,承载了推动国家进步的厚望。
链接
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应当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党委(党组)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委(党组)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党委(党组)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摘自《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
三 弘扬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从永葆本色的“老阿姨”龚全珍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从新时代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到“当代愚公”黄大发,从“最美教师”张丽莉到“最美司机”吴斌,从“良心油条哥”刘洪安到“B超神探”贾立群……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价值观好比人生的指南针,每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来维系。其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观,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放眼神州,从领导干部勇做先行者,到人民群众争当生力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呈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需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面对新征程新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重要、更为紧迫。
教育引导入人心。古人云:“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只有依靠持续不断地教育引导和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之中。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时代”传播方式,制作刊播具有传播力感染力的公益广告,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实践养成见行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有庄严感的仪式活动,让人们更好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和学雷锋志愿服务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制度保障强约束。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只需要循循善诱,更需要制度来保驾护航。为更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2016年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作出专门部署。下一步,最重要的是细化指导意见要求,把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使法治建设体现更加鲜明的价值导向,惩恶扬善、扶正祛邪。
四 文化发展促繁荣
2017年春节前夕,在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佳节来临之际,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实施,给这个佳节增添了更多传统文化的意蕴。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中办、国办的名义,全面部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为文化繁荣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在全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呈现出一片繁荣发展的景象,文艺创作由“高原”向“高峰”迈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目前,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的自豪自信,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文化享受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文艺创作出精品。从《三体》到《草房子》,从《琅琊榜》到《大唐荣耀》,从《大圣归来》到《湄公河行动》,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我国文艺作品的创作好戏连台、精彩纷呈,这些文化饕餮盛宴让人们大饱眼福、大快朵颐。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文艺创作大有可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耕生活沃土,书写蓬勃实践,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体制改革添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出300多项改革举措,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要认真总结这几年积累的新鲜经验,围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改革思路,抓住重点难点,创新改革举措,不断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要推动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国际传播展魅力。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使命和任务。在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传播得越来越响亮。
文化凝结着过去,文化连接着未来。背倚5000年文明的厚重积淀,吮吸百年奋斗精神的丰富营养,扎根伟大实践的丰沃土壤,具有最深厚底蕴、最鲜亮底色、最雄浑底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奏出最响亮的时代强音,书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
深度阅读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年1月26日。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7年5月8日。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28日 09 版)